90后工匠夏冬的人生刻度——

在0.1毫米里“死磕”

浙江工人日报 2025年06月23日

  通讯员蒋劲超 记者吴晓静报道  在杭州市富阳区春华村一处不起眼的工作室内,戴着黑边眼镜、一头清爽短发的夏冬,从3D打印机中取出自己设计的零件,埋头开始拼接今年大火的哪吒塑像。

  谁能想到,这位职高毕业的年轻钳工,手握85项专利,被评选为浙江青年工匠,还是杭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、市C类高层次人才。

  够“痴迷”:把奇思妙想变成现实

  1993年出生的夏冬,从小脑袋里就装满奇思妙想,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意。长大后进入富阳学院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,第一次接触钳工课程的他,一下就被眼前锉刀与金属碰撞的火花点燃了热情。

  “原来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,真的可以通过双手变成实物!”于是,他在实训车间里彻底释放天赋:连接结构、传动装置、异形零件……设计草图塞满整个抽屉。

  凭借优异的成绩,夏冬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。9年时间,他带着学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大赛特等奖1项、全国一等奖3项、浙江省一等奖13项、杭州市一等奖15项,培养创新型、技能型人才超过300名。

  课堂上的他激情澎湃,但一个困惑始终萦绕心头:“讲得再热血,最多影响50个学生。如果能用更广的方式传播技术呢?”

  2021年,他放弃教师编制,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120平方米的仓库里创立了杭州曼京科技有限公司。

  创业初期,团队挤在堆满零件的操作台前画图纸、调模型,3D打印机24小时轰鸣。最让他兴奋的,是开通短视频账号后涌来的成千上万条留言。“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痴迷发明!”他免费分享钳工技巧、3D建模知识,一些小发明的视频甚至被外国网友转发并评论:“中国工匠,不可思议!”

  (下转第4版)  (上接第1版)

  极“挑剔”:

  一款产品打磨出11代

  走进夏冬2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,仿佛踏入“理工男的天堂”:宽敞的屋内摆着多张大大小小的操作台,上面放着各类研发仪器;侧面的工具墙上,数百件器械按磁吸分区整齐排列;屋后的小房间里,3D打印机正一刻不停地建构着一个个创新零件……

  他对产品有多“挑剔”?就拿他研发的垂直钻孔辅助器来说,从第1代到如今的11代,整整3年时间打磨,任凭“粉丝”如何催促,都无法劝动他将产品上市。

  3年前,夏冬发现国外一款垂直钻孔辅助器售价3000元,且国内无售。“这东西原理不难,我自己就能做出来。”他当即决定自主研发,很快,第一代产品就问世了。他将产品试用视频发在网上,网友求购信息刷屏评论区,但他却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

  “手感生硬、调节不够顺滑”“缺个刻度线,使用不方便”“结构硬度不够”……每次新一代产品出来,他都要求自己至少提出10个缺点。此后3年,他像打磨玉石般反复雕琢:优化人体工学曲线、增加微调刻度、采用压铸铝材减重……

  为消除0.1毫米的装配误差,他和团队调试上百次,仅第11代产品,3D模型就做了100多个。“如果连自己都不满意,怎么交给客户?”

  这种“偏执”成就了爆款神话。团队设计的趣巧烘焙模具、一字马训练器等产品被多位明星带上电视节目推荐;宠物自动喂食器、磁吸工具墙等产品一经上架即售罄。目前,公司已拥有550平方米仓储基地,专利产值超4200万元。

  敢“破圈”:

  让技术流动起来

  尽管离开讲台,夏冬却始终没放下“教师”身份。他的工作室常年向青少年开放,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各种工具设备,把创意变成实物。“看着他们眼睛发亮的样子,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。”

  “夏冬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还为企业职工、在校中高职学生、青年创业者及相关爱好者等搭建免费学习的线下平台。目前,已累计开展免费培训37场次,培训内容包括钳工技能、3D打印技术、3D建模、专利申请等。

  如今,夏冬的抖音号和视频号已发布150多条教学视频,最火的一条播放量破百万。评论区里,有人晒出根据教程自制的工具,有人咨询专利申请流程,呼声最多的还是“上链接”。

  “匠心是什么?就是把别人忽略的0.1毫米,当作毕生追求的刻度。”夏冬坚定地说。

浙江工人日报一版要闻 01在0.1毫米里“死磕” 蒋劲超 吴晓静2025-06-23 2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