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山海 “云”端赋能

三门工会“三全”模式升级“劳模工匠助企行”
浙江工人日报 2025年07月23日

  记者胡翀报道 “陈老师,高温天蒸发太快,水体盐度和离子浓度变化太剧烈,怎么办?”“投喂量要调整吗?”深夜,新疆阿拉尔青蟹养殖户的求助信息,瞬间“抵达”4000公里外的三门县。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立刻通过“劳模工匠云工作室”视频连线,远程诊断后给出指导,及时稳住了水体剧烈波动。与此同时,三门工匠毛玲君团队正在为优化青蟹苗种适应能力潜心攻关……

  这些高效协同的场景,正是三门县总工会创新升级“劳模工匠助企行”的生动实践——以“全产链、全时空、全示范”(“三全”)服务模式,打破时空壁垒,贯通产业堵点,引领服务升级,精准助力企业尤其是参与东西部协作的企业破浪前行。

  破壁:“全时空”响应

  云端智囊团跨越山海阻隔

  当三门青蟹养殖等特色产业“西进”新疆等地发展时,4000公里的距离和陌生的环境成为技术服务的巨大挑战。“养殖人才和技术在东部,生产作业在西部,如何抹平这道空间‘鸿沟’?”三门县总工会副主席余伟道出了关键问题。

  依托数字化手段,三门县总工会找到了破局之道。他们构建起“一库三平台”服务矩阵:一个汇聚劳模工匠资源的数据库,以及“云课堂”“云会诊”“云档案”三大线上服务平台。

  在当地,养殖户早已习惯通过工会视频号、劳模工匠抖音号等“云课堂”学习技术、开拓销路。据统计,2023年以来,三门县总工会开设“小海鲜养殖”“青蟹专场”等课程215场,累计培训1.5万人次,大幅降低新农人学习门槛。受此启发,在县总工会支持下,陈丽芝领衔的“技术主播团”应运而生,通过“劳模工匠云工作室”提供远程实时指导,即时解决新疆、四川等地养殖户的“急难愁盼”。“随渔笔记”电子档案库则详细记录养殖过程、问题、解决方案及成效,形成可追溯、可分析的数据库,为精准服务和经验积累提供支撑。

  “‘全时空’响应机制,让我们的专家资源瞬间‘抵达’千里之外,打破了传统服务时间和空间天花板。”三门县总工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刘贤月笑着说。

  赋能:“全产链”协同

  工匠人才链上集结攻坚

  借“云”破题,也打开了工会服务的新思路。三门工会依托“劳模工匠助企行”活动载体和云技术,针对产业链条上的关键堵点、技术瓶颈,打造覆盖“从蟹苗到电商”的全产业链人才库和攻关机制。系统集聚了覆盖育苗养殖、技术扶持、农创孵化、电商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劳模工匠人才,有力推进了产业链群协同聚合。

  2023年,在台州援疆指挥部与三门县总工会的牵线下,毛玲君带领其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团队踏上新疆阿拉尔市,先解决了青蟹“能否活下来”的问题。但随着产能稳定,育苗养殖、技术升级、农创孵化、电商营销等全产业链的难点、盲点和痛点逐渐显现。

  “依托劳模工匠的技术优势,我们在助企行活动中创新构建‘工会架梯、企业点单、工匠领衔’的‘揭榜挂帅’机制。”刘贤月说,“这套机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立竿见影。”依托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,毛玲君团队主动揭榜,领衔优化青蟹苗种适应能力等关键课题攻坚。2024年,在工会提供的人才、技术等配套保障下,毛玲君团队在新疆阿拉尔市十六团开展的3万只青蟹规模化养殖试点宣告成功,标志着耐盐碱养殖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。

  燎原:“全示范”引领

  标准化服务模式辐射输出

  “三全”模式的核心价值,不仅在于输送技术,更在于输出可复制的标准化服务和运行机制,传递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。

  三门县总工会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,通过“劳模面对面”“工匠手把手”“大师工匠公开课”“云课堂”等行动,让一线职工在学技中感悟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。同时,工会组建了一支“工会干部+技术工匠+企业代表”服务专班,建立“需求收集—专家会诊—跟踪服务—效果评估”闭环流程。

  “工会专班不仅组织编制了《三门青蟹养殖技术规范》《三门青蟹商品蟹等级规格》等6项标准,还积极联合高校开设工匠学院,推动标准化认证。”刘贤月说,“我们还与四川苍溪县总工会签订《东西部产业协作协议》,共建‘工匠人才孵化基地’,推行‘3个月沿海实训+6个月返岗实践’培养模式。打包输出标准化技术和服务体系,实现人才本土化和技术可持续转移。”

  如今,以青蟹产业成功经验为样板,三门工会组建了10支涵盖养殖、机电、物流等产业的“劳模工匠助企行”小分队,62名劳模工匠组成“助企智囊团”。通过“助力发展、技术服务、培训服务、创新服务、综合服务”5项专项行动,实现“服务一家企业、辐射一个产业”的乘数效应。

浙江工人日报浙工会 02跨越山海 “云”端赋能 胡翀2025-07-23 2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